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参考

时间:2021-07-23     阅读次数: 110 次
(一)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二)实训室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校任教,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三)生产车间进驻院校模式

职业院校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和产品的销售,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和设备,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选派人员管理基地生产经营,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和实习实训.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安排学生到基地顶岗实习,派教师到基地实践,输送优秀毕业生充实企业员工队伍,解决了职业院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


(四院校国有民营模式

通过改革国有职业院校经营管理体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创新建立国家所有、民间主体经营的新模式。利用民营企业现代的生产设备与技术、行业生产及管理标准、产品销售、人才需求和吸纳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公办职业院校所有权和教职员工身份不变,将学校的经营与管理权交给企业,由企业主导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将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和企业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行职业院校国有民营模式,使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效整合,实现校企在体制机制上真正合作。


五)校企资源整合模式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企业依据自身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情况,提出人才需求规格、专业设置的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引入教学课程内容.学校负责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到企业,企业全程参加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内容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通过整合校企资源联合培养人才,使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成为熟练的技术人才。


(六)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利用有条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与企业共同创立集科研、生产、应用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经济实体,利用经济杠杆把双方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师生共同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设计、改造、研发等环节,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产学研用一体模式。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节选